All is well

自信自爱

真诚善良

勇敢坚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用了各种途径。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
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
弗洛姆:爱的艺术
1
2
3
4
5
6
7
愛是一種活動,不是被動的感情,是給予。

給於並非被剝奪與犧牲,而是能力的最高表現,在給於的行爲中,我體驗到自己的強壯與豐饒,生氣勃勃。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12年度專書閱讀推廣:《愛的藝術》線上導讀會
https://youtu.be/St0ngR0uag4?si=QDzjC9jeBkoEKFU3
1
2
3
4
5
6
愛是一種每天的實踐,
而不是等待正確的對象出現才去愛

- 《愛的藝術》作者Erich Fromm
---
https://youtu.be/KpEsUJu1RP0?si=su1vgv9au4Cxendw

1
2
3
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才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信,散发出一种自由。

- 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的定义:

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
我们最终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不但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甚至会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灭。


依赖性:

对爱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依赖当成了爱。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当然,我们必须区分病态的依赖和对依赖的正常渴望。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
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曾渴望过依赖他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患者由于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所以, 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


“自我牺牲”: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
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
M.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会接纳自己,满足自己,爱自己。

先自爱,然后才能爱人,才能得到他人真正的爱。
而不是先得到他人的爱,然后才能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只有内在充盈的人,笃定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人,才不会因为贪婪而掉进“虚情假爱”的陷阱,才不会因为害怕、恐慌而控制爱人,才有机会拥有自己的“一生所爱”。


---
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 - 胡立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084237/answer/1547911800
1
2
3
4
5
6
7
8
9
缺爱,本质上缺的是安全感和自我认同。
或许,你早已在充斥着批评与否定的成长环境中,学会了接受世界的坚硬。

所以,一旦有人对你好,卸下了你的心防,你就容易失去理智,在狂热如火的冲动中失去自我。


---
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 - 诗无忌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084237/answer/942658026
1
2
3
4
5
6
7
8
9
10
多数情况下,缺爱者并不是在爱别人,而是在享受被爱的过程。
他们狂热的付出和给予,是渴望对方能回馈同等的回报。
他们努力讨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喜欢和认同。
他们患得患失,是恐惧对方收回现阶段用以满足安全感的情绪价值。
他们利用爱的外衣,去过度补偿最深处的内在小孩对爱的渴望与诉求,来满足自己比普通人缺失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
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 - 谁家山泽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084237/answer/21931258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可以这么说,缺爱的人,并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是ta识别不出什么是真正的爱。
缺爱的人,首先大概率不会好好爱自己,但是却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是高度自恋和高度自卑的结合体。
因为缺爱,导致没有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健康的自信,只能自己本能地保留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以一种显性的方式自卑,迎合别人,
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自恋,总是在隐藏真实的自己,但另一方面对这个隐蔽的自己又高度认同、不容外界质疑。

所以ta以后对爱的认识,总是很浅显,很幼稚,也很戏剧化。ta不知道什么是成熟的爱,更不懂爱的艺术。


---
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084237/answer/26258626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他的周身充满着负能量,幸福感低下,没有共情能力,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这样的人,你让他怎么爱伴侣,怎么爱孩子?

这样的人教不会你的孩子,自信、阳光、自爱,教不会你的孩子落落大方,更教不会你的孩子成熟稳重。
他那极度的不安,缺乏的安全感,敏感的内心,多疑的生性,是教不会你们的孩子有个稳定的情绪。

例如他所承受过的苦难,煎熬,家暴,凌辱,欺压与咆哮,父母十成的权威教育。这些他都同样运用到你们的孩子身上,让你们的孩子继承了他的苦难与折磨。
让你们的孩子,养成跟他一样的性格,胆小、懦弱、自卑与疯狂,让你们孩子的心灵跟着他的心灵一起的扭曲。

从未幸福过的人,不会给别人带去幸福。
不会爱自己的人,是学不会爱他人的!
他们的人生多半是毁了,需要一生去治愈。

他们没见过幸福的模样,没体会过正常的人生,从没爱过自己,怎么会去爱人?


---
为什么说不能喜欢原生家庭烂透了的人? - 作家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055673/answer/3307386394
1
2
3
4
5
6
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溢出的,甚至是转移的,爱有来源,才有去处。


---
为什么说不能喜欢原生家庭烂透了的人? - 静枫纸鸢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055673/answer/3386556070
1
2
3
4
5
6
因为原生家庭糟糕的人很难真正对感情做出正向的回馈。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很难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只会让别人相处起来很累,也很难走进你的心里。


---
为什么说不能喜欢原生家庭烂透了的人? - 好柿花生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055673/answer/2888464589
1
2
3
4
5
6
7
8
9
10
爱是一种能力,需要从自我理解开始。一个人如果内心空虚、缺乏自爱,就难以给予他人健康、平衡的爱,因为他们可能混淆了牺牲与爱,
或者在关系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填补,而非出于纯粹的关怀和尊重。

此外,不爱自己的人可能会陷入一种不健康的循环,即通过过度付出来寻求认可,这不仅可能导致个人的耗尽,也可能让对方感到压力,
因为这种爱往往带有期望和条件。相反,一个自爱的人在给予爱时更加自由,他们的爱是基于对方的福祉,而非自我需求的满足。


---
为什么说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呢? - 欧耶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874663189/answer/111896473952
1
2
3
4
5
6
7
回到问题,我现在的想法是,不爱自己的人,自己本身就处于匮乏的状态,自己都没有满足,是不能给予别人什么东西的,
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潜藏的索取,是带有条件的付出,自己带着自怜和美化的“爱”,却不自知


---
为什么说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呢? - Mox1078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874663189/answer/83568392317
1
2
3
4
5
6
7
因为爱自己,爱才能溢出来爱别人 对自己好才知道如何对别人好,不然投射出来的都是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很多人爱别人是因为需要别人,是对别人有欲望,而不是爱溢出来的。
只有当你不缺爱,才有能力爱别人,对别人不会有很多的期待,两个人相处起来也会相对轻松,更容易尊重他人。


---
为什么说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呢? - 沐晨新私域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874663189/answer/2739272043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没有动力最核心的原因是,你非但不爱自己,你甚至是厌恶自己的。

绝大部分缺爱的人,内心空了一大块,这部分非但没被爱填满,反而被自卑、拧巴、懦弱、木讷这些性格缺陷填满了,
更严重的,还被讨好型人格、指责型人格、回避依恋型人格,这些心理疾病所困扰。

你厌恶的,唯恐避之不及,恨自己还差不多,又哪里来的动力去爱自己呢?

还有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是,很多人觉得自己缺爱,就去索取爱、占有爱、控制爱,以为这样就能填补自己爱的空白。

但其实,缺爱的本质并不需要外界或他人的爱去弥补和填充,而是要先学会自爱,自己才是爱产生的那个源头活水。
还是那句话:唯有毫无保留地接受自己,积极乐观地提升自己,全心全意地爱自己。

唯有这样,才能逐渐实现人格健全和心智成熟。


---
爱自己的动力是什么? - 失语者云骧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3951586/answer/2816427393
1
2
3
4
5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
西汉扬雄《法言·君子》
1
2
3
4
5
6
7
8
9
从小缺爱的孩子,最难的不是如何去爱别人,而是不会爱自己。
很难自我肯定,认同感需要从外界获得,即使别人的赞美和肯定也会一直怀疑自己。
安全感不是自己给自己,而是对别人的反复试探和希望获得无条件包容
不会表达自己需求,不断地妥协和压抑自己来获得别人的好感。


---
从小缺爱的人 难道不会爱别人吗? - Ayra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624279/answer/13718207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缺爱的人不是病人,也不是弱者,甚至很多缺爱的人因为无法依靠别人,而在工作、学习领域,有更加出色的表现——ta们只是在感情中比别人起步更晚。
如果你有一个缺爱的伴侣,你可以和ta并肩,你可以拉ta一把,但千万不要施舍怜悯。

星辰大海: 缺爱的男生比女生更惨,相对的
星辰大海>春晓: 是的,但是如果女生能够遇到一个真心对她好的男生的话,这个男生会给与爱给她。
而男生不一样,这个社会要求的就是男生要更多的给与女生关心和呵护。一个女生大概率不会给与一个缺爱得男生很多的爱。


---
如何治愈一个缺爱的人? - 远叔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126439/answer/2595047580
1
2
3
4
5
6
童年时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非常有安全感,并且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他们相信只要坚持真实的自己,就能够得到别人的爱。
相反,如果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多的关心和爱,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内心会始终缺乏安全感,并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深深的怀疑。

---
听说「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就会不幸福」,你认可吗? - 伟大的人民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783807372/answer/109872545415
1
2
3
4
5
6
7
8
缺爱缺的不只是爱,还有安全感,自信,自爱,配得感…
可能内心有很多消耗,可能你看着她什么事都没做,但是她内心已经跑了几个马拉松,已经累的不行了。
可能只是简单的一个问候,她也会因此内心有各种担心…
这么多消耗,很难让她有时间和空间去经营关于幸福的事。

---
为什么小时候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幸福? - 郭羽靖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464574/answer/29412338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不原谅也没关系》[美]皮特·沃克

---
这也相应地帮助他们摆脱了一种自毁式的习惯,即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有缺陷的或有精神问题的。

Violet🦋
对应到《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神经症患者倾向于自毁是由于:本质上他们自身的价值感和配得感不高,无论自身是否如他们想象般不堪,他们对自身的评价都相对悲观。
所以出于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神经症患者倾向于事先自证自己的脆弱不堪,这样不乏好处:
一,神经症患者先攻击自己,就能更大程度上避免了来自他人的攻击与贬低。
二,神经症患者先降低自我评价的预期,这样在以后面对他人评价的时候就更不容易失望。
因此,神经症患者并非出于有病才自毁,这些只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手段。


---
但只有当你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可避免的失落、孤独和困惑,无法控制的不公和意外的错误,
并因此受到了情绪伤害时还能保持自爱和自尊,才表明你的心理在更深的层面上是健康的。

---
不幸的是,长期下来,孩子会习惯于只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生活。
因此,当他们长大成人并脱离了真正有害的家庭后,他们也看不到生活给予自己的很多新的可能性。
他们的发展停滞导致他们无法看见自己美好的一面,也无法看见其他那些足够安全的人。

---
幸存者在童年阶段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的安全可靠的成人,
因此也就无法向他人学到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技巧。

---
童年时,我的逃反应转化为了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因为成绩好能使我获得外界的奖励。但这些奖励始终无法消除我的毒性羞耻感,无法让我感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
缺乏自我同情是最糟糕的发展停滞,而恢复自我同情的能力是一切有效治疗的关键。
***********************************************

---
如果自我没有正常发展,你就没有做出健康选择和决定的主心骨。很多时候,你的决定都是基于对陷入困境或遭到抛弃的恐惧,而非基于与世界进行有意义且合理的互动。

---
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歧、不满和失望是亲密关系中的正常现象。
成功伴侣关系的关键特征是,双方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文明地处理愤怒和应对伤害。


曾错以为亲密关系代表了无条件的爱,以为自己的肆意妄为是爱,以为自己毫无保留付出是爱,
直至稍成熟后发现,自以为的爱不是爱,能让对方感受的爱才是爱,爱里夹杂着控制,剥夺和索取反而是一种深深的压抑,只想让人逃离.

---
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歧、不满和失望是亲密关系中的正常现象。
成功伴侣关系的关键特征是,双方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文明地处理愤怒和应对伤害。

---
还有一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康复,那就是每当内在批判者指责我们不够完美时,我们就要去挑战这种“全或无”的思维。
“追求进步而非完美”这个强有力的目标可以指引我们通过自我帮助来实现疗愈。

---
我非常感恩自己能获得改变人生的顿悟-放弃了过往那种对“欢庆”的渴望转而追求“宁静”

---
也许所有的成瘾行为都是一种迷途的尝试,为的是试图对更深层的遗弃痛苦和未满足的依恋需求进行自我治疗。

---
对于更深层次的康复来说,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即恐惧、羞愧和内疚的感受,有时标志着我们的所言所行是正确的。这些感受是一种情绪闪回,
源自我们过去试图要求正当权利时遭受过的创伤。

---
当两个人坦诚相见时,亲密关系会得到极大的增进,尤其是当他们打破了充分情感交流的禁忌时。
当我们对等地全面展示自我(自信或恐惧、爱意或疏远、骄傲或窘态)时,就会自然地强化爱、欣赏和感激的感受。

---
我们会发现,单是言语和情绪虐待便可引发CPTSD,而且重度的情感遗弃通常是大多数CPTSD的根源。

---
我们必须认识到:恐惧、羞耻和抑郁是缺爱童年留下的阴影。

---
对抗否认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孩子很想相信父母爱自己、关心自己,因此他们会否认那些恶劣的忽视和虐待,或将其“最小化”。

---
与那些经常被殴打的小孩相比,我的遭遇不算什么,他们比我惨多了。
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扇我耳光,但我朋友的父亲经常用拳头揍他,相比之下,我就把父亲的行为“最小化”了。

---
言语和情绪虐待对我们的伤害比躯体虐待要大得多。

---
持续的批评会系统地摧毁我们的自尊,并最终内化为有毒的内在批判者,不断地将我们判定为有缺陷的存在。

---
反复出现的轻蔑信息会被孩子内化和接受,最终孩子会在自己心中不断重复这些信息。这样的不断重复会加强有关自我憎恨和自我厌恶的神经通路。
日积月累,孩子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的自我厌恶程度会越来越高。

---
讨好类型的人需要明白,当他们担心自己不去讨好就会遭到攻击时,会放弃自己的界限、权利和需求。

**************************************************
**************************************************
关系依赖型的人需要明白,过度倾听会使人丧失自我。若要康复,他们则需要减少特有的利用倾听进行防御的行为,并试着通过哀悼损失等方式,练习拓展语言及情感的自我表达。
---
我将基于创伤的关系依赖症定义为一种自我否定与自我遗弃的综合征,它表现为基于恐惧而无法在关系中表达权利、需求和界限。
---
在与他人交谈时,关系依赖症患者通过倾听和询问(更准确的表达可能是引诱对方说话),来在关系中寻求安全和接纳。
他们邀请对方说话,而不是冒险暴露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感受。
他们向对方提问是为了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了解到:说话是危险的,他们说出的话必然会证明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
我在疗愈初期逐渐觉察到,自己在初次约会时会过度询问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最后震惊地发现,自己几乎从不进行自我表达。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想“更多地展现自己”的想法让我受到了惊吓,并触发了闪回,使我陷入解离状态,并忘记了原本打算说的话。
由于杏仁核“劫持”了我的左脑,所以我只知道要让约会对象说话,而自己则退行到了久经考验的安全位置——倾听和询问。。
---
难怪我会和一个又一个的自恋者走到一起。自恋者之所以喜欢我,是因为我能让他们尽情地滔滔不绝。
我可能也遇到了不少心理健康的人,但她们都不想继续和我约会,因为我看起来像是在隐瞒什么,让人捉摸不透。
**************************************************
**************************************************

---
拥有健康的战反应是培养以下特质的基础:自我保护的本能、平衡的自我表达以及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所需的勇气。

---
现在幸存者需要改变这种习惯,需要努力地去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而不是一直向外投射注意力去读懂别人。

---
疗愈初期过后,我们会发现内在诱因比外在诱因更常见。内在诱因通常是内在批判者造成的恶果,是关于危险或必须完美的想法或可视化想象。

---
CPTSD幸存者成年并离开创伤性家庭后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已经被内在批判者支配。
在帮助来访者管理闪回时,我最常提供的帮助就是鼓励他们质疑那个危言耸听和完美主义的内在批判者。

---
令人不安的是,许多内在批判者的极端化想象最终都会落到无家可归的结局,而这完全是被遗弃的象征啊!

---
对于无法察觉诱因的闪回,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其视作内在小孩的呼救。你的内在小孩在提醒你,他曾无数次在醒来时感到孤寂凄凉,因为家中并没有温暖。

---
对闪回的最佳理解,是完全地意识到自己内在小孩深深的被遗弃感,他正因内在批判者的羞辱和攻击而畏缩不前,而他需要你转换思维,证明你无论如何都会关爱他。

---
在另一个层面上,外在批判者善于找证据证明自己占据了道德高地。在这个高地上,他们声称自己有权对他人进行微观管理,这种行为往往借助“为了对方好”被合理化。

---
移情会严重扭曲我们的认知,有时我们会误认为一个无害的人要伤害我们。移情还会煽风点火,让批判者想象出实际并没有发生的轻视行为。移情通常会在外在批判者爆发时失控。

**********************************************************
正如内在批判者将未释放的愤怒转化为自我憎恨一样,外在批判者通过愤怒来控制他人,或将人拒于干里之外。
**********************************************************

---
但我就是很生她的气,因为她忍受了他那么多年,从来没有为我挺身而出或保护我。我有这样的父亲已经够糟的了,但有这样的母亲让我感到更不公平。

---
当感到恐惧、悲伤、愤怒或难过时,我们要用善意来回应自己,这一点至关重要。

**********************************************************
本书所探讨的关键童年损失,其实就是我们所有重要的发展停滞,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同情、自尊心、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的缺失。
**********************************************************

---
我们必须哀悼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我们的家庭中极其稀缺,甚至完全不存在。
我们还需要哀悼自己的无数次心碎,因为我们曾一次次努力想要赢得父母的认可和喜爱,却一次次遭受挫败。

---
幸存者可以学着用哀悼把自己带出恐惧:因为恐惧意味着安全感的消亡;可以学着用哀悼把自己带出羞耻,因为羞耻意味着自身价值感的消亡;
也可以学着用哀悼把自己带出抑郁,因为抑郁意味着生命活力的消亡。

---
当他们因为没有出生在充满爱的家庭而哀悼自己的厄运时,他们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现一种强烈的、不可动摇的自我忠诚。

---
自我憎恨是对被父母遗弃最悲痛的重演。

---
我们最初被父母遗弃的经历已经演变为习惯性的自我遗弃。这种自我遗弃的惯性迫使我们通过恐惧和羞耻、内在批判者的灾难化和4F反应来应对抑郁。

---
也许所有的成瘾行为都是一种迷途的尝试,为的是试图对更深层的遗弃痛苦和未满足的依恋需求进行自我治疗。

---
当我的内在批判者反应过度时,我会提醒自己只需要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
有些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能力遭到了照料者的严重摧毁,所以他们需要花大量时间,将重心放在关注自我的言语探索上。

---
羞耻感和自我憎恶不是因我开始的,但我由衷地希望它们终结于此。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先如何对待自己。

---
内在批判者的攻击分为两类。一类是完美主义型攻击,这种攻击由毒性耻辱感推波助澜,会导致长期的自我憎恶和自我鞭答。
第二类是设想危害型攻击,由恐惧推波助澜,导致长期的过度警觉和焦虑。


[Why Unloved People Hate Themselves]

[How Unloving Parents Generate Self-Hating Children]

阅读

不原谅也没关系 - 皮特·沃克

爱的艺术 - 弗洛姆

悉达多 - 赫尔曼·黑塞

启发

1
2
3
4
5
6
再谈从极端的讨好反应中康复:

我可能也遇到了不少心理健康的人,但她们都不想继续和我约会,因为我看起来像是在隐瞒什么,让人捉摸不透。

---
不原谅也没关系 - 皮特·沃克
1
2
3
4
5
体会了后悔和遗憾,才会明白,人生的出场顺序有多重要。

---
错过了很好的相亲对象,想挽回,我们还有可能吗? - 余无恙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1872732/answer/801124328
1
2
3
4
5
6
关系是一面镜子,照出你内心的缺失。
因为不够爱自己,所以渴望别人来爱你;因为自己心里有创伤所以渡情劫的时候痛不欲生。

---
你这一生,最晚明白的道理是什么? - 风林说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1028667/answer/13923901948
1
2
3
4
5
6
7
8
9
越是遇到那个让你心动的人,心动感越强,你就越是容易失去对方。

因为强烈的得失心会让你方寸大乱,让你一大把理论知识无用武之地,你会被自己冲上头的欲望裹挟着一头扎进去,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拦不住你,你还会为自己的勇气感到自豪。

但偏偏是你如此热烈的欲望,最容易把人推走。

---
有哪些道理是你失去对象后才知道的? - 李雾月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913192/answer/100299407874
1
2
3
4
5
6
7
8
你提供不了充足的物质和社会资源我不怪你,但是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之一。

有交流才有进步:
精神贫穷才是原生家庭最大的恶

---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是一上来就怪罪原生家庭? - 重剑无锋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2745295/answer/2766689895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对自己好,不懂得爱自己,通过看见和满足自己的需求、欲望和感受为一切评价的前提,那么很容易就流回到外界评价体系里活成他人期待的样子了。

只有懂得自爱,通过“自我优先满足”的体验来不断感受内在生长出的力量感,同时不断产生对自己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构建自我内在的支持系统。

基于此,才能够体会到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也就是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边界感开始明确建立。


---
为什么每当自己稍有些享乐的想法,就会勾起内心的愧疚感? - 少数人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669257149/answer/1895065010528577280
1
2
3
4
5
6
7
8
9
10
- 对他人的愧疚。或许儿时常有父母或重要他人跟你诉苦,说自己多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钱,而且是为了你。
你就会被植入内疚芯片,一有享受就会触发,那些我深爱的人还在受苦,我怎么敢比它们过得好

- 一些不配得感。如果你习惯了不对这个世界开口索要任何你需要的东西,或者习惯了自己的需求一直被拒绝或无视,你就会觉得,自己渴望的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自己不配享有的。

花钱本身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仅仅是兜里有钱-花出去那么简单,可能会受到如过往经历,自我价值感,情感阴影,正面体验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多重影响。

---
为什么每当自己稍有些享乐的想法,就会勾起内心的愧疚感? - 橘子味榴莲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669257149/answer/1263590442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小金:

老实人自我攻击是因为老实人的父母比较无能在社会上压力太大只能把小孩当做出气筒,从小到大对小孩不停的教训,
小孩为了避免被打骂收拾就自然的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不停的自我检讨,不停的贬低自己,攻击自己来渴求父母的原谅,
小孩从小到大担惊受怕长大以后就是大概率抑郁寡欢不停内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世界心理治疗大师弗兰克·卡德勒: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每一个重大磨难都来自家庭,而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穷人的孩子成功需要1天赋异禀2父母虽然穷但是不打骂小孩懂得以理服人。


---
老实人为什么会被拿捏的死死的? - unclean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2915599/answer/3385908705
1
2
3
4
5
6
7
8
不是。

一个残忍的真相:
那些在恋爱中没安全感、患得患失、过度依赖的人。其实是因为在恋爱以前,就没有自我。

---
是不是越喜欢,才会越容易患得患失? - 漫读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1437603/answer/3270278018
1
2
3
4
5
6
另外,當一樁不幸的婚姻面臨解體時,孩子也會成為被投射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會陳腐地認定他們不能離婚,理由是離婚會剝奪孩子可以從一個完整家庭得到的幸福。
然而,任何深入的研究都表明,對孩子來說,這樣一個「完整家庭」的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
因為公開的決裂至少可以教孩子明白,人能夠靠勇敢的決斷結束一種不可容忍的生活狀況。

---
佛洛姆 著, 梁永安 譯: 愛的藝術
1
2
3
4
5
6
7
8
一个人但凡和原生家庭深度纠缠,过度在意成绩会不会被爸妈认可,做出的选择能不能被爸妈支持,以及自己能不能得到爸妈的爱。

你就很难用相对成熟的视角,去审视对错,去主动追求美好,你潜意识还是会把自己当做需要被照顾的小孩,渴望父母的保护和回应。


---
内心没有力量的人,要如何改变心理的「匮乏感」? - 远叔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954015105/answer/100118831038
1
2
3
4
5
6
7
8
所以,为人父母,衡量自己给孩子的爱是否足够和适合,要看你的孩子是不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刻意取悦和讨好,自信且敢于表达自我
(当然,这和“熊孩子”不是一回事,任何事情都不能放在两个对立的极端去看。那种情况不在今天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之内。童言无忌、活得真实自信且快乐和缺乏教养,是两回事)

自信,敢于表达,有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思想但又不唯我独尊的孩子,他们得到的爱,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足够的,适合的,且无条件的。

---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弦歌缓缓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677715/answer/931287358
1
2
3
4
5
6
7
8
9
10
远离LJ:
有一定道理的,乖的孩子从小压抑自己的需求,迎合别人,没有了自我。这种自我没有成长起来,长大了可想而知。

苏蓝喵:
1.事实上的乖孩子大都压抑,不敢表达自我。大概率是不安全的回避型依恋,常伴有习得性无助等,这些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2.卢梭“发现了孩子”,我们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可过度干预。

---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X法师tony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677715/answer/308468978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只有听话的乖孩子,才能得到家长认同和夸奖。
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越是想要获得家长的认可,就越会把自己往“乖”“懂事”上去靠。
作为一个孩子,你只需要好好学习,保持较好成绩,不惹事不闯祸,就是一个很懂事的乖孩子。家长很满意,你也觉得要做到这些还不算太难,还ok。
然而魔幻的是,一旦你成年,家长认可你的标准就立马就变了。
成年以后,面对“就业”“恋爱”“婚姻”“生子”“买房”等等这些接二连三被抛到你眼前的竞争残酷的人生课题


---
剑道万古如长夜:
又乖又懂事,很容易没有自己思想的,以后在办事的时候畏首畏尾,依赖性强,当然心理问题多,怀疑自己不自信也是常态


---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阿雅姑娘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677715/answer/231946402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巧的人,长大越容易有心理问题呢?是因为,如果说人的一生是有任务的话,那他的任务就是成为他自己。
而懂事的孩子,他一直都在扮演某种外界期许的角色,而非发展真正的他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懂事并非优点,而是一种生存策略。
父母对于懂事的夸赞,正向强化了孩子对于这种策略的选择。但这种策略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放弃个人意志,让渡个人权利而换取夸赞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即便成年以后,他虽然长大了,看来是一个很强大的人,但是本质上他真实的自己一直没有被允许成长过,他只是成长了工具性的自己,习得了生活技能而已。


---
她是咨询师子衿:
我想起一句话,孩子最大的悲哀就是在本应该没心没肺的时候,太懂事

殇殇离情:
小时候太懂事了,结果变成了讨好型人格,对谁都善于换位思考,唯独没考虑过自己,过得压抑又焦虑


---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亚撒北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677715/answer/2718069387
1
2
3
4
5
6
7
8
他们习惯伪装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很好”,而在伪装的背后,承受的是更大的痛苦。

因为他们自幼就鲜少被当作一个天生具备个性的人来对待,并且由此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核心。
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来自飘渺的标签化的肯定,而不是内在的自信。这样的孩子,面具戴得久了,已不会摘下。如果心理一点问题都没有,才是奇怪的事情吧。

---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梁悦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677715/answer/1106676284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个故事没有讲任何大道理,也没试图列举一系列所谓「优点」来抵消自卑,而只是呈现和描述了事实:
这个自卑的人,在自己是自卑的这个看法上,非常自信,自信到以一己之力对抗所有人的看法的程度。

显然,这不是自卑,而是自大了。

「自卑是装出来的」意思其实是,不是那个样子,硬要装扮成那个样子

---
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 盐选心理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96751/answer/2790020287
1
2
3
4
5
6
7
香菜也行:

她需要的是爱自己的能力,没有人能无限输出自己的能量给一个黑洞[蹲],所以没有人能给她足够的爱,除非她决心自我疗愈

---
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 肥王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96751/answer/273823445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自我认知不足,无法敞开心扉,坦荡真诚

人是社会动物,并天具有投射心理。意思是你不相信他人,其实是把内心对自己的不自信、不相信无意识或下意识投射给外界他人。


2. 原生家庭带来的束缚感

从小生活在一个以“打击”教育为主的原生家庭中,长期受到家长的责备,哪怕取得了好成绩,也不会被表扬,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内心势必或多或少都有点自卑,打心底不认可自己,甚至有点讨厌自己,瞧不起自己,即使拥有了什么好的东西,也会觉得自己不配。

---
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 love不是爱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96751/answer/1894339332489319871
1
2
3
4
5
6
7
8
9
因为你不够「成熟」。具体表现有四种:缺乏安全感、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控制欲强。
感情不顺的人,对爱的理解往往都停留在弗洛姆所指的「不成熟的爱」的水平。

成熟的爱是母爱式的奉献,在奉献中满足对方,同时丰富自我。而不成熟的爱,是一种婴儿式的索取。


---
为什么有些人谈恋爱总是被甩的那一个? - 盐选心理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829411/answer/3628687446
1
2
3
4
5
6
7
8
9
爱本身,就是每一个孩子值得一生去学习,去追求,去实践,去成长的课题。
无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爱都是跳不过的课题。缺爱家庭的小孩子,最初的时候,会在识别爱,接受爱,回馈爱,以及自我爱上面都出现各种障碍。
这可能让他们要么变成痴狂于他人认可和陪伴的爱的痴迷者和吞噬者,也可能让他们彻底退缩到自己的世界,成为冷漠又偏执的“爱无能”患者。
但是噢。只要这些孩子不断地追求,总有一天,爱会被他们牢牢的抓在手心。
他们会慢慢的自我再教育,自我反思,经过一次次的受伤,反思,摸索,甚至是自我摧残一般的努力,最终逐渐进化为成熟起来的大人。

---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 恒变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33266/answer/908493246
1
2
3
4
5
6
7
一个缺爱的孩子,在认知局限的基础上,他不会认为这是父母的原因,他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一定是我不够好,一定是我不够可爱,所以父母不爱我。
我多做一点,我变得再优秀一点父母就会爱我!这种思维模式不断重复与循环,最终形成低自尊信念,造成社交恋爱学习工作问题。
这种低自尊会限制你,怕动怕西,不能在社交中表达需求,不敢追喜欢的人,不敢冒险开创事业。

---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 高敏感咨询师阿城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33266/answer/573216399
1
2
3
4
5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 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
1
2
3
4
5
6
7
8
『最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关键的: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You’re Wearing that?Understanding 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Conversation》Deborah Tannen’s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创建新的人生经验,和新的依恋关系来减低原生家庭的影响。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
怎样降低或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 朵拉陈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20666/answer/63716290
1
2
3
4
5
钱和知识我在成长的路上都可以得到,而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身上那种强大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这辈子都模仿不来的。

---
原生家庭很糟糕是种什么体验?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244165/answer/55244363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早熟的人,成熟晚。
如果一个人童年缺乏安全感,加上天生敏感。
那他可能极早觉醒对他人的觉察。六七岁就可以感觉到别人喜不喜欢她,对她什么感觉,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样的性格,因为过早觉醒,年幼的心智还不够强壮,无法承受感知到的外界目光。
若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导。
极有可能变成讨好型人格,回避冲突,满足他人,忽略自己,不敢表达自己。
以及回避型的人格。畏惧评价,心力交瘁,避免尝试新事物,避免人际交往。
他们是家长和亲戚眼中最省心的乖孩子,最会读空气,察言观色。
但是却因为早熟的敏感,回避了对真实世界的探索,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

---
为什么有些人心智成熟的比较晚呢? - 茶花路莫里亚蒂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077831/answer/231113885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社会化程度低。

主要在两方面缺乏博弈经验:情感领域和职场


情感领域

幼时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学会爱与被爱,甚至因为缺爱导致“恋爱脑”,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男女关系上,却没有有效的付出和收益。
因为爱的能力不足导致恋情受挫,越挫越有执念,但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和领悟“爱”这件事,以至于岁月蹉跎,等到终于体悟的时候,已经比同龄人迟了很多。

---
为什么有些人心智成熟的比较晚呢? - 何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077831/answer/276746126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他们的特点就是聪明勤奋、质朴内向、自律克己、自负和自卑掺半(唯独就是不自信)。
他会认为休息是一种罪过,非常警惕自己会玩物丧志。
玩是一种与别人建立连接、建立沟通渠道的一种重要载体。
一个人长大的过程中,缺少了玩这一环,就很难建立起高情商的基础。
归根到底,青少年时代形成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人的一生,这种后期主动的思维方式转变才是最难的。

---
我大概是上了大学之后才明白会玩其实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 获得 1959 个赞jason wang

女人爱优秀的异性吗?爱。但在这个谁都饿不死的时代她们更在乎的是一种感觉,会玩=有趣,一味的追求付出与收货的性价比让人实在难以放松下来。
不追求一份付出一份收货=她们口中所谓的松弛感,而松弛这种感觉恰恰是因为你有钱,有实力不在乎。 - 芝士火鸡面

**************************************************
也不仅仅是玩,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松弛感。 - 薄荷Patty
**************************************************

说对一半,会玩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取悦自己,取悦自己是一项高级能力。如果还停留在会玩是为了和他人建立联系,那永远都感触不到自信的强大![酷] - 春枫禾旭

青少年时代形成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人的一生,这种后期主动的思维方式转变才是最难的。 - jason wang

清高只是表象,清高的内核是拒绝,拒绝的原因可能是陌生、恐惧、不喜欢等等。
因为从小生活在贫穷匮乏的环境里,交际能力、处事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心理上想远离那种陌生、危险的处境 - 唐僧爱吃肉

我觉得不是不会玩,更多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笃定感和松弛感,简单的说是刻入骨子的自信和洒脱,这却是农村孩子缺失的,
因为后者从小从父母身上遗留了他们的负能量漩涡,自卑恐惧的性格 - Yunyun

---
从来不会玩,或者说不会生活,人际交往能力太差。 - 轮回酱

---
其实不仅是工作,爱情或者婚姻的质量也很依赖高情商。一个不怎么会玩的农村娃,哪怕学校再好,哪怕外表也不错,但往往会因为无趣而让人打上老实内向的标签。
这样的标签难以让领导委托重任,难以吸引理想的伴侣,从而渐渐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 老江


---
为什么农村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 - jason wang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736654/answer/33382501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做题家在最需要社会关系的时候严重缺失,长大了人际交往方面不出问题是不正常的

---
雪饮寒: 这些都建立在有个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基础上的
Ariel: 这大概也是“不敢”的一种
Trasyc: 这也是做题思维:万事都要准备万全才去做,想找理由永远都有,等你有了有个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
你又会觉得自己要有相当不错的收入&房子车子等世俗条件才有资格恋爱和玩
wan同学: 我之前也是那样想的,必须先搞好学业再干其他。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不敢”的一种,自我安慰逃避罢了。

---
多少人成年后即使当了家长,即使有钱了都花不高兴,花不痛快,做人这堂课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 - 星光璀璨


---
怎样能走出做题家思维? - Kelly凯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0028880/answer/3385142596
1
2
3
4
5
原生家庭的差,其实物质只是最不起眼的部分,真正伤人的是家暴,精神暴力。 - 凡人

---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差的人注定得不到幸福? - 势如破竹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3189635/answer/3476389950
1
2
3
4
5
6
7
8
9
因为你从小不被父母允许表达愤怒,导致了习得性无助。

愤怒是一种很正常的人类情绪。而有一些父母,因为自己无能,无法帮助孩子解决焦虑,无法成为孩子的容器容纳孩子的情绪。

就算长大了有力气对抗,他们潜意识里依旧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就像小象从小被拴着铁链防止挣脱,长成大象后,就算体重很大,可以轻易挣脱锁链,它却不会那么做了。

---
为什么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 - woodz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755691/answer/1887633208612464312
1
2
3
4
5
6
7
8
9
10
当然父母通常并没有恶毒到故意训练你,
只是他们无意中通过你来满足他们的自恋,
你要知道,训斥小孩子,冲小孩子发脾气,
是一件会满足家长自恋的事情,
小孩是弱小的,家长是强大的,
如果没有觉知,家长很容易让孩子承受家长的各种情绪,

---
为什么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 - 旅行者一号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755691/answer/250988725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的老实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没有父母撑腰的“内在小孩”。所谓的情绪稳定,并不一定是没有脾气,而是他们缺乏面对冲突的能力,所以看起来是个好脾气。

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通常是在小的时候,这类人就长期的处于这样一种没有“依靠”的弱小状态中。

他的潜意识里依然是没有任何安全感的,自我价值很低,会害怕对方随时会抛弃自己。所以,他会沿用小时候讨好父母的方式去讨好自己的伴侣。
对于他们来说,讨好、回避冲突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害怕冲突、习惯讨好,它并不是一个人天生的性格使然,或者就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习惯,是潜意识里的恐惧作祟,让他在面对冲突时养成的条件反射

---
为什么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 - 锦鲤儿team memb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755691/answer/3546721816
1
2
3
4
5
6
7
8
9
在这种低自尊家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而习得跟父母同样的行为模式,
把父母低自尊的评价纳入到自我的评价体系里,而认为跟人冲突是件风险极大的事情,对于关系来说,最重要的是维持和谐,而不是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

经常出现的一类案例是,在外面害怕与人冲突,不敢表达自己意见唯唯诺诺的父亲,
回家之后马上就能换个面孔,变成一个专制的暴君,要求妻子和孩子必须什么事都听他的,一旦不听,就开始指责打骂。

---
为什么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 - daphn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755691/answer/162358824
1
2
3
4
5
6
7
8
9
人的地位和尊严是由自己决定的,别人对你的尊重和欣赏,来源于你自身实力构成的魅力,而不是逃避现实和害怕冲突的闪躲。
大大方方去捍卫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这种行为才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因为没有任何人会喜欢一个看起来羸弱瘦小、精神被阉割的人;
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毫无竞争力,不仅同性排挤、异性也看不起。
特别是对于男人来说,这种打击,一定是毁灭性的。

---
为什么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 - 上善在若水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755691/answer/5097771758
1
2
3
4
5
6
7
8
9
10
激发内疚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暂时有效,让孩子符合家长和社会的规范和期待,变成“别人家的好孩子”,受众人羡慕和称赞。
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比如:
1.压抑真实情感与创造力;
2.产生自我认同问题,低自我价值感等;
3.导致心理结构失衡,削弱感知幸福的能力;
4.亲密关系的问题,陷入重复性不良关系模式等。

---
有一种心理叫「不允许自己快乐」,这到底是种什么心态? - 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846866/answer/189192640164237925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快乐与“不配得”捆绑(自我价值的条件化):

有时,不允许自己快乐是源自一种内在的“条件性价值感”:只有做到足够好、满足别人期待、充分努力,才配拥有一点快乐。
当一个人内心不断进行这种“价值衡量”,那么只要事情没做完或没做得足够完美,快乐开心就会被视为“不该拥有的奢侈”。
甚至,一旦感到快乐,会马上感到内疚或羞愧

这种心理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过于严苛的“超我”,它始终在提醒着:“你还不够,你还不配这份享受。”



快乐与背叛感绑定(共情式内疚):

有些人的不允许快乐,是基于一种内心的忠诚或内疚感。
当身边的家人或重要他人长期处于压抑、痛苦状态时,一个敏感的人往往会主动抑制自己的快乐让自与身边的氛围进行匹配,觉得“如果我高兴了,就是对别人的背叛”。
这种机制容易出现在情绪敏锐、共情能力强的人身上。


---
有一种心理叫「不允许自己快乐」,这到底是种什么心态? - 心理这点事儿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846866/answer/1892914205776143602
1
2
3
All our life, we are about to get rid of the expectations of others to find the true self. 

- Celeste Ng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1
2
3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真的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真的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你

- 黑塞《悉达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 健康与安全
二、 自我心理调适
三、 两性关系
事关普通人一生真正的幸福,而其他领域的知识你尽可以了解,但请不要排在上述3类知识的前面。
譬如说你可以琢磨“大国博弈”,但请不要对上述提到的3类知识完全无知的前提下去琢磨大国博弈。
其次是摆正对婚姻的理解,婚姻是两个人一起携手对抗这个世界。

爱人之前先爱己

---

爱情会把人内心深处的问题暴露出来,像自卑、缺乏安全感、虚荣、自私、自我为中心……
自我内在问题不解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同样的矛盾冲突,但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问题,却很难看到自身的问题,这导致了感情的问题不断地循环、延伸,
从某方面来说,这种循环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命运”。
而突破命运的禁锢就在于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内在提升上,当自我圆满之时,自然外在的事情也更容易圆满,感情、婚姻也会更顺利。

---
【【真爱系列1期】如何遇到对的人?如何遇到真爱?关于自爱-婚姻-与亲密关系【载脑体】婚前避坑指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Q4y1E7SW/?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5a095c2d604a5d4392ea78fa2bbc7249
1
2
3
病态自卑者难以停止内心挣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难以放弃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二是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

- 走出抑郁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什么是爱情? 心理学家弗洛姆对爱是这样定义的: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 包括关怀、 尊重、 责任和了解等诸多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 而是积极追求所爱的人的发展和幸福, 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什么是成熟的爱情? 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 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 与他人合二为一。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 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 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


爱的目的是使爱的对象获得幸福、 发展和自由, 因此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能获得真正的爱的人必须是一个爱自己的人, 只有真正自爱(不是自恋) 的人才会去爱人。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只是需要别人, 而不是爱别人。


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真爱, 而不是所谓的爱情?
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我”,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个没有活出自我的人, 如何能够学会爱别人?
当我们一直被爱所伤,被爱所困, 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为何不爱自己, 又是怎么把自己弄丢的。找到真爱的关键在于找回并接纳你自己, 而不是依赖别人, 并幻想被爱拯救。


- 王宇:社交恐惧症
1
2
3
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a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

– Mark Twain
1
2
3
We have to dare to be ourselves, however frightening or strange that self may prove to be. 

- May Sarton
1
2
3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
2
3
May Your Choices Reflect Your Hopes, Not Your Fears

- Nelson Mandela
1
2
3
We have to dare to be ourselves, however frightening or strange that self may prove to be. 

― May Sarton
1
2
3
4
5
6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 飲食男女

---
要勇敢
1
法律学者罗翔曾说:原生家庭不好的人,慢半拍、慢几拍已经很优秀了。别责怪自己,因为在别人成长的时候,你还陷在原生家庭的内耗里。在别人搞事业的时候,你还在搞自己。
1
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
1
2
3
4
5
6
7
事实上,你们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们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0977318
不要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在意那种爱随便揣测别人的人群。不要用标签去定义人,也不要被人用标签定义。

心灵投射谬误(英语:mind projection fallacy)又称投射作用、投射效应,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指某人认为他看世界的观点反映了世界的真相。也就是,某人将他的个人感觉投射到真实世界。
1
不要因爲一時的情緒而做出永久的決定
1
2
3
最後記住導航裡的那句話:前方道路擁堵,但您仍在最優路線上

你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1
生气的时候保持沉默
1
2
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但他还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1
2
3
We have to dare to be ourselves, however frightening or strange that self may prove to be. 

― May Sarton
1
2
3
4
5
6
7
8
9
10
Self-pity gets pretty close to paranoia and paranoia is one of the very hardest things to reverse. 
It's a ridiculous way to behave and when you avoid it you get a great advantage over everybody else, almost everybody else,
because self-pity is a standard condition and yet you can train yourself out of it.

- Charlie Munger


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 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
自怜总是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们能够避开它, 你们的优势就远远大于所有其他人, 或者几乎所有其他人, 因为自怜是一种标准的反应。
你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摆脱它。
1
2
3
4
Envy is a really stupid sin because it's the only one you could never possibly have any fun at. There's a lot of pain and no fun. 
Why would you want to get on that trolley?

- Charlie Munger
1
2
3
4
Every mischance in life wa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something and your duty was not to be submerged in self-pity, 
but to utilize the terrible blow in a constructive fashion.

- Charlie Mung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卡森给的确保痛苦生活的处方包括:
1. 为了改变心情或者感觉而使用化学物质;
2. 妒忌, 以及
3. 怨恨。

约翰逊说得好, 他说生活本已艰辛得难以下咽, 何必再将它塞进怨恨的苦涩果皮里呢。



Carson's prescriptions for sure misery included:
1) Ingesting chemicals in an effort to alter mood or perception;
2) Envy; and
3) Resentment.

Johnson spoke well when he said that life is hard enough to swallow without squeezing in the bitter rind of resentment.
1
2
3
4
The past was a lie, that memory has no return, that every spring gone by could never be recovered, 
and that the wildest and most tenacious love was an ephemeral truth in the end.

-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1
2
3
不像考卷,所有複雜困難的問題,都能得到一個解答。真實人生裡,有些事永遠也沒有答案。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1
2
3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 Soren Kierkegaard
1
2
3
4
5
我有一种哲学,就是不为过去所做的事情后悔。只是设法记住你当时为什么做出那样的决定。

I have a philosophy that it doesn't do any good to go and make regrets about what you did before but to try to remember how you made the decision at the time.

- Richard P. Feynman, 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s from the Beaten Track, p. 421
1
2
3
4
5
6
7
8
9
The healthier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the fear of failure is to redefine the meaning of your mistakes.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consider mistakes to be an indication of a general lack of worth. Each error reaffirms their underlying belief that something is terribly wrong with them.

In chapter 10, on handling mistakes, you will explore one of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human nature: that you always choose actions that seem most likely to meet your needs based on current awareness. You make the best decision you can at any point in time, given what you know and what you want.

The secret to coping with any failure is to recognize that each decision you've made was the very best one availabl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 Self-Esteem Fourth edition
1
2
3
4
一、来做什么?
二、要做什么样的人?

- 竺可桢

【圆桌派 第三季】EP24 | 失恋: 失恋是一种病

[https://youtu.be/ofMDWwS2X38?si=u7SCPsyFBomgPgrh]

1
2
3
我永远不能把我的快乐寄托在另一个人的合作上

- 窦文涛
1
2
3
4
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我不恋爱的时候,我都以麻烦为由搪塞过去。又有人开始问我到底喜欢过谁没有,我也轻描淡写地表示否定。
无数的朋友告诉我,或许是你还没碰到过真正喜欢的人吧,我却没法开口告诉他们,其实我曾经碰到过,碰得太早,以至于我没来得及分清,也没来得及弄明白

- jasonwang524

【圆桌派 第三季】EP04 | 爱哭: 何时你变得爱哭了

[https://youtu.be/oZlSd0PNhfA?si=ofTfMxk1m1MhD6AS]

【圆桌派 第四季】EP27 | 分手:拒绝的理由

[https://youtu.be/ovZQxSBsCMs?si=ELqoeSawVY06pHSs]

1
2
3
成熟的人,处事不会用人情来胁迫人家。预留人家say no 的权利,也是對别人的尊重。

- Rebecca Liang
1
2
3
爱哪有那么多解释,无非是心底的那片温柔属于某个人而已 

- White Whale

【圆桌派 第六季】 EP8 挑战:“兴致勃勃地去失败”

[https://youtu.be/qjkrngJPAVQ?si=pSFjmeOhKCtx7rq9]

1
2
3
爱是无条件的,怎么爱是有方法的。

- richcrop3950